一、专业概况
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园艺(090102)
专业类及专业类代码:植物生产类(0901)
专业简介:
园艺专业始建于1956年,入选北京市和国家级一流专业。专业突出高效园艺、生态园艺和休闲观光园艺的特色,在鲜活园艺产品的高质量供应及应急保障、园艺生态功能拓展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都市园艺特色。围绕首都和谐宜居之都建设需求和环首都都市型现代园艺产业布局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园艺专业坚持服务首都、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聚焦现代都市型园艺产业的专业办学定位,培养“通专业、懂管理、善创新、能创业”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园艺专业实验班以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育种、栽培、采后生物学、营养品质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现代生物学知识以及坚实的园艺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园艺产业相关基本技能,并且具备良好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社科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经过在本专业领域四年左右的锻炼,毕业生在专业和职业上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 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文情怀,同时身心健康、有健全的人格并有较强的团队意识;
2. 具备人文科学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注重内在品质的培养;
3. 熟悉都市农业生产、国土绿化、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工作和与园艺植物生产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4. 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方式,了解园艺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前沿与发展趋势,以国际化视野对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信息处理及科技文献写作能力。
三、培养方式
实验班围绕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的发展目标,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以提升实验班生源质量、加强知农爱农思政教育及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抓手,完善产学、研学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与境外高校联合培养通道,
开展学生短期交流访问机制,与国外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探索更为广泛的国际化培养机制,逐步建立从宏观战略到微观课堂的多层次校企、校校合作机制,打通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通道、完善科研人才基础培养的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1. 着力提升园艺专业实验班生源质量
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园艺专业。在分配国家奖助学金名额时,对实验班予以适当倾斜。
2. 全面加强知农爱农思政教育
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实验班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定期开展知农爱农思政大讲堂,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引导学生学农知农、爱农为农。
3. 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3.1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实验班导师全部由教授担任,配备国内教授导师一位之外,同时每个班级配备一位境外导师,接轨国际化培养方式。聘请四青人才、企业负责人等做为实验班学生的第二导师,同时每学期至少邀请杰青、长江、万人领军、企业负责人专家、国外专家教授开展讲座6次。
3.2 构建创新培养模块。根据种业之都发展需求,加强(增加)生物育种、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等现代育种模块教学;根据现代园艺发展的新农科特点,增加智慧农业模块;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增加领军企业的顶岗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知识领域,增强现代农业的动手能力。
3.3 搭建高水平科研锻炼平台。“导师+辅导员”双轨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科研工作及科研项目,在实际科研训练中培养科研兴趣以及科研能力。搭建与境外高校联合培养通道,开展学生短期交流访问机制,与国外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探索更为广泛的国际化培养机制。毕业班定期开展升学系列答疑讲座,为学生的继续深造、高新企业就业和领军企业技术攻关提供很好的机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搭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引进企业讲座、开展企业技能培训系列活动,打通校企联合培养通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将知识融入社会需求中,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农林人才。
四、毕业要求
园艺专业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应能够胜任在园艺作物遗传育种、智慧园艺、园艺植物栽培、病虫草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与营销、园艺设施设计、景观规划设计等相关领域从事现代园艺生产、科技推广、产业开发、经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通过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社会化,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并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和管理能力,培养专业和德育兼备的新时代新型园艺人才。
经过在校四年以上的系统专业学习,本专业毕业生需要达到以下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
1.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了解、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一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基本素质;
2. 具备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较熟练运用英语和计算机操作的能力,并具备统计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知识;
3. 掌握扎实的园艺学科(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专业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学科发展前沿及发展趋势。
4. 掌握园艺植物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方法和技能;设施园艺栽培与环境调控以及园艺产品安全检测、采后生理与贮藏加工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够从事相关经营或管理工作;具有利用专业知识从事创业的能力;
5.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并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6. 通过实践教学,具备组织管理、沟通交流的能力及合作协作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7. 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意识,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8. 身体及心理素质良好,掌握适当的身心调节技巧,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五、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表
表1 专业毕业要求对学校毕业要求基本标准的覆盖关系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表2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
H |
|
|
|
毕业要求2 |
L |
H |
|
|
毕业要求3 |
|
|
H |
M |
毕业要求4 |
|
|
H |
M |
毕业要求5 |
|
|
M |
H |
毕业要求6 |
M |
M |
M |
H |
毕业要求7 |
M |
H |
|
|
毕业要求8 |
H |
M |
|
|
注:H(高)、M(中)、L(低)为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培养目标指标点的支撑程度表3 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毕业要求 |
课程 |
毕业要求1 |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了解、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一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基本素质。 |
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1-6;国家安全教育 |
毕业要求2 |
具备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较熟练运用英语和计算机操作的能力,并具备统计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知识。 |
高等数学Ⅰ;普通化学;线性代数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普通物理III;基础生物化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大学英语Ⅰ-Ⅳ;人工智能 |
毕业要求3 |
掌握扎实的园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专业相关技能。 |
植物学;植物学实习;微生物学;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 |
毕业要求4 |
掌握园艺植物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方法和技能;设施园艺栽培与环境调控以及对遗传、育种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初步具备组织和领导开展育种工作的统筹策划能力;掌握扎实的园艺植物昆虫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够根据园艺产品领域相关产品特征,选择贮藏加工领域研究路线等。 |
分子生物学(双语);设施园艺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昆虫学;园艺植物保护学实习;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 |
毕业要求5 |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并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
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习 |
毕业要求6 |
通过实践教学,具备组织管理、沟通交流的能力及合作协作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
劳动实践;第二课堂 |
毕业要求7 |
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意识,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 |
毕业要求8 |
身体及心理素质良好,掌握适当的身心调节技巧,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大学体育Ⅰ-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军训 |
六、学制、学位与学分要求
(一)学制
四年制本科,4~6年弹性学制
(二)学位
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三)学分要求
学生毕业要求修满162学分,其中必修课135学分,选修课27学分。
七、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
园艺学、植物学、生态学
(二)核心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基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双语)、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设施园艺学、园艺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昆虫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等。
(三)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植物学、遗传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昆虫学、园艺专业技能训练等课程的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生产环节,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